“两山”思想体现生态文明发展精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9-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观点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思想,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形象概括,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现代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两山”思想的科学内涵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思想,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形象概括,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现代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两山”思想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必须珍惜、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二是揭示了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三是涵盖了“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既要建立保护机制,又要建立转换机制和可持续的共享共富机制。

    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总能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常常会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为了获得短期或局部利益而损害生态环境;另一种是守着良好生态环境却处于贫穷的状态。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不仅可以使“污水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同样也可以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的精髓,这一重要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长远的实践价值。当前,我国不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不错,有的通过治理也恢复得不错,呈现着“绿水青山”处处可见的景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绿水青山”还没有成为致富当地百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这就意味着,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必须在强化“绿水青山”保护的同时,建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转换机制,创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致富百姓的财富效应。

    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首先,不断完善“绿水青山”的保护机制。近年来,我国对生态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但补偿水平相对于众多的被补偿对象而言,仍然不很高,还不足以对生态保护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如果单纯依靠这一机制和路径,不仅难以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而且还难于确保“绿水青山”和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在不断提高对“绿水青山”保护补偿水平和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绿水青山”多元化保护机制和手段,高度重视市场和社会组织在生态保护和补偿体系中的作用,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体系和机制。此外,还应积极关注生态保护和补偿中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趋势,如生态标签、生态税、生态金融机制等,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机制体制创新。

    其次,科学发展“绿水青山”内生性和外生性产业。要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绿水青山”内生性产业和外生性产业。“绿水青山”内生性产业就是与“绿水青山”共生相融,以生态资本为本底的产业或经济活动。例如非木质林产品、休闲旅游、生态养生等产业,这些内生性产业是立足于资源禀赋、“接二(产)连三(产)”、功能多样化的现代农林业,要优先发展。“绿水青山”外生性产业,是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的相关产业及配套产业。如相关的餐饮业、物流业、地产业、金融业、宾馆、民宿、商业网点以及信息网络、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践中,“绿水青山”内生性产业和外生性产业是相互支撑和关联的,不过,我国不少地区由于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往往难以将优良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因此,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需要系统思维、科学规划和整合配套。对于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优先考虑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养生业、山林综合体、特色生态村镇以及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同时,要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投入,改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产业质量,支撑“绿水青山”区域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

    再其次,着力建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绿水青山”的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和规章制度的构建,不仅与“绿水青山”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金山银山”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共享问题。就“绿水青山”的产权制度而言,确权颁证是前提,市场交易是产权的实现途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自然生态资源如流域性或区域性水资源、森林与山地资源、森林碳汇资源、区域性气候资源等,大多具有公共性或区域公共性的特点,难于确权到户或个人。可以考虑采用整体确权的思路,确权到相应的主体如村社区等,或根据资源空间边界,确权到相应的地方组织或组织联盟,从而为“绿水青山”相关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目前,我国生态资源确权仍不充分和完善,确权后的生态资源交易制度安排比较滞后。因此,必须建立与“绿水青山”产权制度相匹配的交易机制和市场,推进林权、水权、碳汇权、森林覆盖配额权、生态标签和原产地使用权等相关权利的赋权、确权和交易制度。此外,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绿水青山”产权保护与产权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以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并限制权利滥用行为。

    最后,转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营运理念。要依托“绿水青山”做大做优生态产业,增强生态经济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就必须转变“绿水青山”营运方式。要通过特色化、品牌化、生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等,提高生态产品与服务附加值,要从产品相对稀缺性和产地效应出发,着力打造“绿水青山”产地消费市场。这对于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类产品或具有产地关联性消费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尤为重要,因为对于这样的产业、产品、服务及其关联性市场,只有在产地才能获得消费者更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总之,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重要思想精髓,牢牢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大胆创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转换机制与实现路径,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高效协调,让更多的地方成为“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共享的“金山银山”。

    (作者黄祖辉,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